中红外波段首次验证超宽带非线性频率上转换技术
西安光机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非线性光子技术及应用课题组在超表面非线性光子学领域取得进展,首次在 3-5μm 中红外波段理论验证了超宽带非线性频率上转换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中红外波段(3-5μm)作为大气窗口,在生物医学与环境监视测定等众多领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中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面临着探测器灵敏度低、体积大等诸多问题。非线性频率上转换技术将中红外信号光转换到近红外或者可见光波段,可利用体积小、量子效率高的硅基探测器实现高灵敏探测,为中红外探测与成像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众多研究表明,超表面可以在亚波长的纳米结构中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突破传统非线性光参量过程的相位匹配限制。然而,现有的超表面通常依赖于窄带的高品质因子共振来实现局域场增强,这为超宽带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的逐步发展带来非常大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提出利用间隙等离子体模式实现模场重叠和宽带增强的方法,通过设计由三角金字塔形状的 Au-ZnO 多层结构组成的双曲超材料(hyperbolic metamaterials, HMMs),首次在 3-5μm 中红外波段理论验证了超宽带非线性频率上转换技术。HMMs多层结构中的间隙等离子体模式在近红外泵浦光波长下激发了高阶窄带共振,偶极子与双曲色散产生的慢光效应则在中红外波长下实现了超宽带近场增强。三角形结构的对称性破缺将这些共振模式局域在结构尖端,不仅增强了介质材料中的局域场,而且在不同信号光与泵浦光波长下实现模场重叠,明显地增强了非线性频率转换过程。得益于慢光效应,操纵超表面基本单元的几何形状和材料能调整上述模式,从而在特定波长上实现频率转换过程。研究成果为基于超表面的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新型中红外光电探测系统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在中红外探测、成像、传感和通信等领域具备极其重大的应用价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全部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面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Nanomaterials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米瑞宇副教授创建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