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可控硅调光原理及问题解决方案
替代灯调光,现有的调光器电路能不作变动,故此调光方式普遍看好,于是出现了适合于
电位器RV2调整可控硅(TRIAC)的相位角,当VC3超过DIAC的击穿电压时,可控硅会导通。当可控硅电流降到其维持电流(Iholding)以下时(如下图2),可控硅关断,且必须等到C3在下个半周期重新充电后才能再次导通。灯泡灯丝中的电压和电流与调光信号的相位角紧密关联,相位角的变化范围介于0度(接近0度)到180度之间(取决于调光器)。
LED灯要想实现可调光,其电源一定要能检测可控硅控制器的可变相位角输出,以便对流向LED的电流做调整。在维持调光器正常工作的同时做到这一点十分艰难,往往会导致性能不佳。问题能表现为闪烁及音讯噪声等问题。这些不良现象通常是由误触发或过早关断可控硅等因素造成的。误触发的最终的原因是在可控硅导通时出现了电流振荡。图3以图表形式对该影响进行了说明。
可控硅导通时,AC市电电压几乎瞬间施加到LED灯电源的LC输入滤波器。施加到电感的电压阶跃会导致振荡。如果调光器电流在振荡期间低于可控硅维持电流,可控硅将停止导通。可控硅触发电路充电,然后再次导通可控硅。这种不规则的多次可控硅重启动(如图3),可使LED驱动产生音讯噪声或LED闪烁。设计更简单的EMI滤波器有助于降低此类不必要的振荡。要想实现出色的调光功能,输入EMI滤波器电感和电容须尽可能地小。
对于可控硅来说,维持导通所需的维持电流通常介于8mA到75mA之间。白炽灯非常容易维持这种电流的大小,但对于功耗仅为等效白炽灯10%的LED灯来说,该电流可降低到可控硅维持电流以下,导致可控硅过早关断。这样就会造成闪烁或限制可调光范围。
从表1可见由于DIAC的特性描述了正反击穿电压存在误差,击穿电压不对称会引起可控硅的正半周和负半周的导通角不一样(见图4A),在低成本的调光器中尤其明显,输出电流也会跟随输入变化(如图4b),引起LED灯忽亮忽暗,尤其在低输出时明显。
基于以上问题,英飞凌推出一种专为高效离线式LED调光驱动应用设计的准谐振PWM控制器--ICL8002G,可用作反激式变换器或降压转换器的设计与应用。其准谐振工作模式、初级侧控制、集成式PFC和切相调光控制、各种保护功能使其成为适用于可调光的LED球泡灯出色的系统解决方案。与ICL8001G相比,新的ICL8002G在调旋光性能和输出电流稳定性方面有巨大改进。能够最终靠增加阻尼电路和泄放电路使它与基于TRIAC的切相调光器的兼容性得以改善,并通过额外的线性调整电路使输出电流在很宽的输入电压范围内保持稳定。
基于TRIAC的调光器可以完美用于白炽灯等阻性负载。当它们用于开关式LED驱动器等非线性负载时,可能会产生闪烁问题,这主要是因维持电流不足(LED整个灯具所消耗电流小于可控硅的维持电流)以及电流振荡--尤其是在TRIAC导通期间造成的。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与基于TRIAC的调光器的兼容性,通常在LED驱动器中增加泄放电路和阻尼电路。此设计中包含的被动式泄放电路(由C1,C2,R4,R5组成)可以使输入电流大于TRIAC的维持电流阈值之上。R1、R2这两个电阻器被用于抑制振荡及减小浪涌电流。
电路A由R6、R7、R8、C4、Q2、ZD1组成的电路网络专为深度调光及改善忽亮忽暗(轻微闪烁),其中ZD1是一个保护二极管防止Q2的Vbe过压击穿,R6、R7、R8组成了一个分压检测器,由于C4的容量较大,因此C4端是一个平滑电压。在输出电流较小时且未增加上述电路的C5电压波形(两个相邻半波输入不对称)。若增加此电路后,当C4端的电压如下图红线被箝位得到一个较为均匀的电压如图6B所示,同时由于VR端电压的高低决定输出电流的大小,不均匀的VR端电压会导致LED闪烁,相反较为均匀的VR端电压将会改善输出LED的轻微闪烁。C5的电压通过Q2跟随C4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若在低导通角时C5端的电压会通过Q2跟随C4端电压降到更低的电压以达到减小输出电流从而增加调光范围实现深度调光。
在运行期间,如果输出端为开路状态,输出电压会升高,于是MOSFET关断时VCC绕组产生的电压也会升高。ICL8002G的引脚ZCV通过R15和R16检测VCC绕组电压,ZCV电压一达到OVP阈值(Vzcovp=3.7V)就会触发输出过压保护,IC将进入锁存关断模式。另一方面,VCC绕组产生的电压将为Vcc供电,如果Vcc达到阈值(Vvccovp=25V),则会触发Vcc过压保护。在此演示板设计中,当输出端处于开路状态时,ZCV脚电压将会达到OVP阈值且被触发,IC也将进入锁存关断模式。锁存关断模式下的功耗小于0.5W.
如果输出端短路,IC将通过VCC欠压保护方式切换至自动重启模式。此模式下的总输入功耗会保持在低于1W水平。